经过过去5年的探索,很多猪场已经掌握了非洲猪瘟野毒的发病特点、检测途径与处置方法等,但ASFV经过2-3年的本土化适应后,临床案例的非洲猪瘟病毒毒株与临床表现呈现多元化,疫苗毒与自然弱毒感染对于绝大部分猪群而言都可能是灾难性后果,其根本原因是在于如何对发病猪进行早期发现?
本次比较了不同样品(口咽拭子、尾根血及前腔静脉血)、不同检测方法(抗原PCR及抗体ELISA)对于疫苗毒早期发现中的应用,希望对中国养猪同行的弱毒防控有帮助。
一、非瘟自然弱毒株和疫苗毒的临床特点图1:阳性样品分型结果
三种不同样品类型检测数据对比。样品信息:前腔静脉血样品为连续2天以上临床存在异常的猪,合计75头,尾根血、咽拭子为异常猪检测样品,尾根血、咽拭子样品已包含在前腔静脉血样品内。下图展示为前腔静脉血阳性样品及尾根血、咽拭子样品部分数据信息。
1、在检出率对比上:前腔静脉血20%>尾根血4%>咽拭子样品1.3%,表明前腔静脉血在双缺疫苗毒的检出率要远高于尾根血、咽拭子。
2、数据分析时发现,咽拭子采样存在连续多天未检出,现场查看咽拭子采样为饲养员采样,存在采样不到位的情况,因此派兽医严格按照咽拭子、尾根血采样标准对阳性猪进行采样。检出率咽拭子与尾根血检出率都为6%,表明咽拭子、尾根血采样方式在检出率上差异小,但与前腔静脉血检出率相差较大。
2、猪群感染后存在间歇性排毒现象,而抗原的消减大概需要30天时间,也就是临床所表述的耐过猪(无临床症状猪)或是潜在和真正的病毒携带者。
3、通过对这批阳性样品进行了抗体检测,判断临床感染时间及可能产生的交叉风险点。检测结果显示有2头猪抗原阳性,抗体阴性,根据栏位分析,10-111与10-112、9-107与9-110是临近栏位,可能感染时间不长(黄色标记)。同时出现抗原阴性、抗体阳性猪只(红色标记),猪只感染可能发生在1个月以前,表明1个月前猪群已经感染了非瘟,而第一次检出阳性在15天以前,因此决定按栋舍清群,并对其他栋舍采集前腔静脉血评估非瘟感染情况,进一步制定剔除方案。
2、咽拭子采样存在采样不到位、交叉污染风险大等不足之处,需对采样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评估,达到采样标准后上岗。特殊时期成立专业采样队伍,保证采样结果的准确性。
3、非瘟疫苗毒感染的临床症状中出现吃料正常但精神沉郁、腿疼、耳朵紫斑等症状,要特别注意有这些临床症状的猪只可能已潜在感染,同时负责紧急处置的兽医需要对异常猪类型进行重点培训。
4、非瘟疫苗毒抗体检测结果表明,疫苗毒潜伏期长,感染初期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。非瘟抗体阳性表示感染时间至少在11天以上。若出现抗原阴性、抗体阳性猪只可能感染时间发生在30天之前。
六、结论1、在非瘟感染初期,检出阳性样品后第一时间确定毒株类型。前腔静脉血检测抗原抗体可评估非瘟感染时间,辅助确定紧急处置方案。
2、双缺疫苗毒发病下,尾根血和咽拭子检出率均显著降低,单纯依靠实验室检测很难做到精准剔除,要结合临床症状少食、不食猪只进行大力度清除,甚至清栋舍、清群。
3、前腔静脉血采血存在交叉污染大、采血操作动作大、猪只应激大等诸多缺点,只能作为感染疫苗毒时的辅助采样方案,选择性使用。
相关热词搜索: